本文聚焦 “AI + 传统文化教学” 的实践路径,提出四种智能赋能模式以实现经典活化:其一为智能情境创设,通过 AI 生成式内容和虚拟数字人,让抽象的文化知识具象化,显著提升课堂参与度与互动性;其二是智能资源适配,依托 AI 构建动态教材生成系统和 24 小时在线智能助教,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并提升教学与答疑效率;其三为智能交互创新,结合 AI 设计跨学科游戏化学习及 AI 辅助创作型教学,激发学生实践创造力;其四是智能生态构建,通过跨平台资源共享体系和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社区,打通文化传播全链路。这些实践表明,AI 不仅为传统文化教学提供了多元工具,更推动文化基因与当代教育深度融合,实现 “经典照进未来”。
关键词:AI:传统文化教学;经典活化;智能情境创设;智能资源适配;智能交互创新;智能生态构建;沉浸式教学
在传统的教学中,诗词意境、历史典故往往只能通过文字和教师的口头描述来传达,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。而现在,借助 AI 绘图、视频生成技术,这些抽象的内容可以被转化为生动的视觉场景,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在徐州市民主路小学,焦慧银老师就巧妙地将 AI 技术融入到了英语课堂中。她通过Deepseek生成水墨风格的英文对话场景,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学习环境。在学习方位词时,学生们仿佛置身于一个虚拟的生态公园中,他们可以看到熊在树下、鸭子在池塘里等生动的画面,从而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汇。在 “餐馆课堂” 上,AI 生成的视频展示了虚拟服务员与学生的互动,孩子们积极参与点餐,原本枯燥的单词学习变成了一场有趣的游戏 。
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,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。据统计,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后,课堂参与度提升了 60% 以上。AI 生成的动态画面打破了传统教材的静态局限,为抽象知识赋予了具象化的文化载体,尤其适合低龄学生建立跨文化认知关联。通过这种方式,学生们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,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。
在高校课堂中,虚拟数字人技术正逐渐改变着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。西安培华学院的贾昆诺老师在《古代汉语》课程中,通过 AI 生成了 “数字韩非子”,让这位古代先贤以战国雅言解读《五蠹》,带领学生穿越时空,感受法家思想的深邃。
在课堂上,“数字韩非子” 不仅能再现古人的风貌,还能根据教学需求动态生成知识点关联。当讲解 “守株待兔” 这一典故时,数字人会同步呈现春秋战国时期的农耕文化背景,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故事背后的历史意义。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,让学生跨越时空与历史人物 “对话”,使晦涩的典籍学习转化为生动的文化体验。课堂互动率提升了 45%,充分证明了这种教学方式的有效性。
虚拟数字人技术的应用,为传统文化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。它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,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。同时,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,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。
在传统文化教学中,教材的更新速度往往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。而 AI 技术的出现,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。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,我们可以构建 “知识图谱 + 学习轨迹” 双驱动的教材生成系统,实现教材的动态生成和个性化定制。
以小学英语教研为例,教师只需输入 “十二生肖”“传统节日” 等文化主题,AI 就能自动生成多模态教学素材。这些素材包括双语故事绘本、互动游戏脚本及跨学科拓展案例等,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。一年级组的樊俊立老师就使用 AI 生成的姓氏文化课件,结合英语发音规则,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,理解姓氏背后的宗族文化内涵。通过这种方式,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英语知识,还能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,实现了 “语言学习 + 文化认同” 的双重目标。
AI 驱动的动态教材生成,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,还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,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。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提高学习效果。
对于实践类课程来说,学生在课后的实践操作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,而教师无法随时提供指导。这时,AI 助教系统就可以发挥重要作用,实现 “知识讲解 - 操作指导 - 问题诊断” 全流程支持。
培华学院《工程测量》课程的刘杰老师开发的 “小杰老师的助教”,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这个 AI 助教系统整合了千余条课件、案例及操作规范,能根据学生提问实时调取知识图谱,提供 “解决方案 + 经典案例 + 拓展文献” 三维反馈。当学生在全站仪操作中遇到角度闭合差超限问题时,AI 助教可结合操作记录精准定位棱镜常数设置错误,并推送相关校准视频,使课后答疑效率提升 70%,形成了 “课堂教学 + 课后实训” 的无缝衔接。
智能助教的出现,不仅解决了教师课后答疑的难题,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及时、准确的指导。学生可以随时向 AI 助教提问,获得帮助,提高学习效率。同时,AI 助教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,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,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。
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,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。将传统游戏与 AI 技术结合,可以设计出富有文化主题的互动游戏,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传统文化,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。
在二年级组杨丽老师的 “文明课间” 课程中,就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方法。她通过 AI 还原了 “投壶”“射箭” 等古代游戏规则,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组队竞技。在游戏过程中,学生们不仅需要运用身体技能,还需用英语描述动作要领及历史渊源。这种 “文化内核 + 游戏机制” 的设计,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自然习得语言知识,同时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。据统计,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文化理解度比传统讲授法提升了 35%。
此外,AI 还能根据学生的表现动态调整游戏难度,实现个性化挑战。当学生在游戏中表现出色时,AI 会自动提高游戏难度,让学生不断挑战自我;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,AI 则会降低难度,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。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,让传统文化学习从 “被动接受” 转为 “主动探索”,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。
在艺术教育领域,AI 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性,成为了低门槛创作的 “催化剂”。奉化区西坞中学的 “诗书画印” 融合课程,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
在这门课程中,学生们使用 AI 构图分析工具辅助水墨创作。系统会根据学生输入的主题,自动生成荷花的不同构图方案,并提供历代名家笔法参考。学生们可以根据这些参考,进行创作实践,大大提高了创作效率和质量。同时,AI 诗词创作系统可实时检测平仄格律,推荐意象搭配,帮助学生完成题画诗创作。在创作过程中,学生们可以与 AI 进行互动,获取灵感和建议,让创作变得更加轻松和有趣。
这种 “AI 辅助 + 人工润色” 的模式,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。在一学期内,85% 的学生掌握了基础水墨创作能力,他们的作品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创意。AI 的应用有效破解了传统艺术教育中 “技法难、入门慢” 的痛点,让更多的学生能够领略到传统艺术的魅力,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。
在数字化时代,构建跨平台资源共享体系是实现传统文化教育普及与创新的关键。通过建立统一元数据标准,我们可以整合中小学及高校的优质 AI 教学资源,打破资源分散的困境,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。
保师附校小学英语团队与高校合作开发的 “传统文化 AI 资源库”,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。该资源库涵盖了 120 多个双语教学案例、50 多个虚拟场景课件及 30 多个智能测评工具,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。教师可通过 API 接口快速调用这些资源,实现教学内容的快速更新和优化。例如,三年级组伦瑞老师在分析《新标准英语》教材时,利用库内的 “文化融合路径” 模块,自动生成与教材单元匹配的传统文化拓展方案。这一过程不仅节省了大量的备课时间,还使备课效率提升了 50%。通过这种方式,形成了 “资源共建 - 智能匹配 - 精准应用” 的良性循环,让优质资源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。
跨平台资源共享体系的建立,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,还可以促进教育公平。通过共享优质资源,不同地区、不同学校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教育,缩小城乡、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。
为了让传统文化教育更加深入人心,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社区,打破课堂的界限,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。
北辰区翊辰小学的 “AI 文物课堂” 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。在这个课堂中,学生通过 VR 技术 “走进” 青铜器博物馆,3D 观察文物细节,AI 问答助手实时解析纹饰寓意。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,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,亲身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。线下则开展青铜器纹样拓印、古法铸造体验活动,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。通过这种 “线上认知 - 线下实践 - 创意表达” 的完整链条,学生的参与度覆盖课内外,文化体验从 “平面认知” 升级为 “立体感知”。这种模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,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,相关课程获得市级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就是最好的证明。
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社区,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,让他们能够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,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。同时,这种模式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,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。
从课堂上的虚拟数字人到指尖的智能创作工具,AI 正以多元路径激活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。这些实践不仅展现了技术赋能教育的无限可能,更揭示了一个核心命题:真正的 “经典活化”,在于借助科技让文化基因与当代生活产生共振。
当教师成为 “AI 协奏者”,学生化身 “文化共创者”,传统文化便能在智能时代找到最动人的打开方式 —— 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,而是让千年智慧在互动、体验与创造中,真正融入新一代的精神血脉。
【师说AI】教师 AI 教学能力“破局指南”:生成式AI时代的5条进阶路径与3个避坑要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