案例展示
展开分类
收起分类

典型案例展播:加强生态保护修复(10) 全面推进美丽山东建设

 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,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。山东省委、山东省人民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,遵循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全面推进美丽山东建设,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省域篇章。全省各地积极行动,开展创新示范,打造美丽建设实践样板。现向社会充分展示各地美丽建设成果,推动形成人人参与、人人行动的生动局面。让我们共同努力,共建共享美丽山东,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

  李村河是青岛市中心城区重要的生态廊道,凭借其腹地宽广、连山通海的地理优势,已成为城市发展的“主动脉”。李沧区持续深化李村河流域的综合整治,通过高起点规划、智慧化管理、差异化施治、系统化提升等创新举措,流域治理工作成效显著。目前,李村河上游已实现从城市“黑臭水体”向“美丽幸福河湖”的华丽蜕变,中下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,4个重点区域河道治理及沿岸生态修复工程全面竣工并向市民开放,“河畅、水清”的绿色生态长廊画卷正徐徐展开。

  (一)规划先行,统筹全局。坚持“做百年规划,建精致河流”理念,统筹李村河两侧腹地功能定位、景观需求,对两侧14.43平方公里地块开展一体化城市设计,并对重点地块详细规划,推动沿河综合开发,加速核心产业和要素集聚。

  (二)强化配套建设,实现基础设施提升。立足增强李村河、张村河流域综合承载能力,系统推进水、电、气、热、污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,力争“一次完成”“一劳永逸”,确保长期可持续发展。

  (三)多维融合,协同发展。创新实施“地上与地下统筹、生态与产业融合、空间与功能协调”立体化开发模式,打造立体化城市“绿带”示范样板,为北方缺水城市的内河治理及黑臭水体整治提供可借鉴经验。

  (一)实现截污治污系统化。完善截污干管,将河道沿线污水排口、混流排口进行点源截污,分段接入已建污水干管和新建污水干管,保证旱季无污水直排渠道;沿河雨水排口设置沉砂池,雨季控制初雨面源污染。

  (二)实现生态修复与水质双提升。合理布置25000平米水下森林,促进河道生态的自我修复,改善河道水质并恢复生态多样性。基于现状环境及自然群落特色,保留基底结构,优化提升生态功能。

  (三)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与低碳建设。采用利旧模式,拆除旧铺装并再利用,将自然死亡树木改造为生态铺装材料,确保旧材循环使用,减少资源浪费。

  (四)落地海绵城市理念。结合河道环境基底,贯彻海绵理念,新建铺装中透水铺装占57%,改建铺装中透水铺装占13%,通过植被覆绿、雨水调蓄等措施,减轻城市排水系统压力。改造后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提升到90%。

  (一)建立全要素智能监测体系。构建智慧河道信息管理系统,新增16套水质、河道水位、断面流量等监测系统及62台高清摄像机、8套太阳能视频监控系统,全面提升流域岸线监控广度、精度和管理效能,实现水文、水质、水量全要素实时监控预警。

  (二)创新数字化治理场景。依托智能监测设备与数据分析技术,打造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的河道管理场景,实现以流程驱动河道智慧化管理、以数据驱动河道精细化治理,为河道运维提供科学决策支持。

  (三)完善闭环式智慧管理机制。通过数字化城管覆盖和河长制智慧化系统建设,建立“事项发现—受理—分流—处置—跟踪—督办—反馈—评价”全流程闭环运行机制,确保李村河流域“大事全网联动,小事一格解决”的高效治理模式。

  (一)建设多层次绿道体系。沿河构建5.8公里河畔绿道,有机串联水岸、绿地与公园,形成自行车道、跑步道、慢步道“三线一体”的绿道系统,营造丰富多样的滨水休闲体验。

  (二)升级优化交通组织。优化滨水河道公园交通组织,实现人车分流,提升通行安全与效率。新建青山路、河中岛与滨河路2座人行桥,缝合两岸慢行网络,形成上下游贯通,左右岸互联的完整慢行体系。

  (三)提质增效服务设施。在重要节点增设综合驿站。集成咖啡吧、书吧、零售、医疗急救、公共厕所及管理用房等功能,提升滨水空间服务品质与城市功能配套水平。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